新聞資訊
News在石油與天然氣加工的復雜鏈條中,液化石油氣(LPG)因其高燃燒值、便于儲運的特性,成為重要的清潔燃料和化工原料。然而,剛從煉廠分餾塔或天然氣處理裝置產出的粗LPG,常含有硫化氫(H?S)、二氧化碳(CO?)等酸性氣體雜質。這些雜質不僅腐蝕設備、降低產品品質,燃燒后更排放有害的二氧化硫(SO?),嚴重污染環境并危害健康。脫除這些酸性組分,是LPG精制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。以醇胺法(常用一乙醇胺MEA、二乙醇胺DEA、甲基二乙醇胺MDEA等水溶液)為代表的化學吸收脫硫脫碳工藝,因其高效、成熟和經濟性,被廣泛應用。而在此工藝的核心位置,擔當著分離凈化后LPG與富胺液(吸收了酸性氣的胺液)重任的關鍵設備,便是液化石油氣胺液分離器(LPG Amine Separator / LPG Polishing Drum)。它并非簡單的重力沉降罐,而是保障LPG產品純度、防止胺液夾帶損失、維系整個胺法系統高效穩定運行的精密“氣液分界守護者”。
胺法脫酸工藝的核心流程可簡述為:低溫的貧胺液(清潔胺液)在吸收塔內逆流接觸粗LPG,通過化學反應選擇性地吸收H?S和CO?,生成富胺液;吸收了酸性氣的富胺液被輸送至再生塔,在高溫低壓下解吸出酸性氣,再生為貧胺液循環使用。而離開吸收塔頂部,初步凈化后的LPG氣體(或液化氣),雖然大部分酸性氣已被脫除,但仍不可避免地帶出少量微小的胺液液滴、泡沫以及可能存在的固體顆粒(如腐蝕產物、降解物)。如果這些雜質未被有效脫除而隨LPG進入下游儲罐、裝車設施或用戶管網,將引發一系列嚴重問題:胺液損失增加了運行成本;夾帶的胺液在后續LPG蒸發燃燒時會產生有毒煙氣(如氮氧化物、醛類);殘留的H?S仍可能導致腐蝕和環境污染;液滴或固體顆粒會堵塞閥門、儀表和燃燒器噴嘴。因此,在吸收塔之后、LPG產品進入儲罐或外輸之前,必須設置高效可靠的LPG胺液分離器,對LPG進行最終的深度“拋光”凈化。
LPG胺液分離器的核心使命,是高效移除夾帶在LPG氣相(或液化氣流)中的微小胺液液滴(霧沫)和固體顆粒,確保產品LPG達到嚴格的潔凈度標準(如總硫含量、胺含量、水含量、顆粒物指標)。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重力沉降、碰撞聚結、離心分離(如應用高效除霧內件)和深度過濾(如采用精密聚結濾芯)等多級物理分離機制的綜合運用,而非化學變化。
當初步凈化后的濕LPG氣流(通常含有飽和水蒸氣及夾帶液滴)進入分離器筒體后,首先進入相對寬敞的初級沉降空間。在此區域,氣流速度顯著降低。在重力作用下,氣流中攜帶的較大尺寸的胺液液滴(通常大于幾百微米)和較重的固體顆粒,因其密度遠大于氣體,會自然沉降到容器底部。這個階段主要去除的是較大、較重的夾帶物。然而,對于大量的微小液滴(幾十微米甚至更小)和輕質泡沫,單純依靠重力沉降效率低下且耗時過長,無法滿足連續化大處理量的工業需求。
為了提高對微小液滴的脫除效率,現代高性能的LPG胺液分離器普遍在沉降段上方集成高效除霧(除沫)內件。這是分離器的核心技術所在。常見的除霧內件類型包括:
絲網除霧器(Wire Mesh Demister):由多層極細金屬絲(如不銹鋼絲、蒙乃爾合金絲)編織成致密的網墊結構。當攜帶微小液滴的氣流穿過曲折的絲網通道時,液滴因慣性作用無法跟隨氣流急劇轉向,與金屬絲發生碰撞并被其表面捕獲(潤濕、吸附)。被捕集的小液滴在金屬絲表面聚并形成大液滴,最終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滴落至集液區。絲網除霧器對大于5-10微米的液滴有很高的脫除效率(通常>99%),壓降較低,應用廣泛。
葉片式除霧器(Vane Type Demister / Chevron Separator):由一系列緊密平行排列的波形(或人字形)金屬葉片組成。氣流被迫在葉片構成的狹窄、曲折流道內多次改變方向。微小液滴在慣性力作用下脫離氣流流線,撞擊到葉片表面并被捕集。捕集的液滴在葉片表面聚并長大,沿葉片表面向下流入集液槽。葉片式除霧器通常能處理更高氣速,對較大液滴(>20-30微米)效率高,且不易堵塞,尤其適用于可能攜帶固體顆粒或易起泡的工況。
高效聚結分離濾芯(High-Efficiency Coalescing Separator Elements):對于要求極高分離精度(如要求胺液夾帶量降至ppm級甚至更低)或處理非常細小液滴(<5微米)的場合,可在分離器最后一道防線設置專用的聚結分離濾芯。其內部通常包含親水性(針對胺液水溶液)的聚結層和疏水性的分離層。微小胺液液滴在聚結層被強制聚并成大液滴,隨后在分離層被排斥攔截,大液滴沉降收集,清潔氣體通過。這種濾芯效率極高,但壓降相對較大,需要更精細的維護。
無論采用何種內件,被捕集下來的胺液液滴匯集到分離器底部,形成液相層。這部分富胺液(或貧胺液,取決于具體工藝設計)需要被穩定、連續地引出,通常通過液位控制閥(如浮筒式液位調節器)返回胺液再生系統的閃蒸罐或富胺液總管,實現胺液的回收利用,避免損失。經過除霧內件深度凈化后的干潔LPG氣體,則從分離器頂部出口流出,進入下游的干燥、脫硫醇(如果需要)或直接作為合格產品輸出。分離器底部通常還設有排污口,用于定期排放可能積聚的固體雜質或油泥。
LPG胺液分離器的設計與運行,必須充分考慮其獨特的工藝環境與嚴苛要求。材料選擇至關重要。接觸介質為濕H?S、CO?環境下的胺液和LPG,存在嚴重的應力腐蝕開裂(SCC)、氫致開裂(HIC)和胺液腐蝕風險。筒體、內件、管口通常選用抗硫化物應力開裂(SSCC)的碳鋼(如滿足NACE MR0175/ISO 15156標準)、或更高級別的奧氏體不銹鋼(如304L、316L)、雙相不銹鋼或鎳基合金(如蒙乃爾),具體取決于酸性氣分壓、溫度、胺液種類和濃度。結構設計需滿足壓力容器規范(如ASME VIII Div.1, GB150),并特別注意:
入口分布器:確保氣流均勻、平穩地進入分離空間,避免直接沖擊內件或筒壁產生二次夾帶和湍流。常用設計有旋流入口、擋板或分布管。
足夠的沉降空間:為重力沉降提供必要的時間和容積,減輕下游除霧內件的負荷。
除霧內件的支撐與密封:保證內件在操作壓力、溫度變化及氣流沖刷下穩固可靠,密封良好防止氣流短路。
液位控制與界面檢測:精確控制胺液液位,防止液位過高淹沒除霧器導致失效,或過低導致氣體竄入液相出口。需選用可靠的液位計(如磁翻板、雷達)和調節閥。
安全附件:壓力表、安全閥、爆破片、人孔/手孔、氮氣吹掃口等必不可少。
操作參數直接影響分離效果。設計氣速需低于除霧內件的最大允許氣速(通常為液泛氣速的70-80%),過高會導致液滴二次夾帶;過低則降低處理效率。操作壓力和溫度需穩定在工藝設定值,波動過大會影響胺液物性(如粘度、表面張力)和氣液相平衡,進而影響分離效率。定期監控壓降是判斷除霧內件狀態的關鍵。新投用時壓降很低,隨著運行時間延長,胺液降解產物、固體腐蝕產物、鹽類結晶或聚合物(胺液降解生成)可能在絲網或葉片上積聚,導致壓降逐漸升高。壓降異常升高是內件堵塞或污染的信號,需及時處理或清洗。
LPG胺液分離器的性能評估與維護是保障長周期運行的核心。關鍵性能指標包括:出口LPG中的胺液夾帶量(通常要求低于5-10 ppm w/w,甚至更低),通過定期取樣分析(如離子色譜法、比色法)檢測;出口LPG的酸性氣含量(H?S、CO?),雖然主要靠吸收塔脫除,但分離器失效導致胺液夾帶也可能影響最終產品硫含量;分離器壓降,監控其增長趨勢;胺液回收率,評估分離器排出液相中有效胺液的回收程度。科學維護策略包括:定期檢查與清洗,根據壓降增長情況和運行經驗,定期(如每年或每檢修周期)打開分離器,檢查除霧內件的堵塞、腐蝕、變形情況,并進行化學清洗(如堿洗、酸洗)或物理清洗(如蒸汽吹掃、水洗),嚴重堵塞或損壞的內件需更換;嚴格的液位控制,確保自動控制系統工作正常,防止液位異常波動;定期排污,排出底部積聚的固體雜質和油泥,防止堵塞排液管線;胺液質量監控,定期分析胺液濃度、酸氣負荷、熱穩定性鹽含量、降解產物及固體懸浮物含量,胺液臟污是導致分離器內件堵塞的主要原因之一,劣化的胺液需及時凈化或更換。
液化石油氣胺液分離器,矗立于吸收塔與產品儲罐之間,其角色雖不似反應塔般引人注目,卻是LPG精制鏈條中不可或缺的“質量守門員”。它將物理分離的科學原理——重力沉降、慣性碰撞、表面聚結——融入工程化的容器與內件之中,默默履行著移除微小液滴、回收寶貴胺液、守護產品純度的職責。在濕硫化氫與醇胺溶液的復雜環境中,其穩健運行直接關系到裝置的能效、產品的合格率、設備的壽命與環境的合規性。從煉廠氣分裝置到天然氣處理廠,從LPG儲運基地到化工原料制備線,這臺靜默的容器以其精密的內部結構和嚴謹的運行控制,為清潔燃料LPG的品質鑄就了最后一道堅實的物理防線,確保每一滴輸出的液化氣都純凈達標,為工業生產和千家萬戶的清潔能源供應貢獻著無聲卻關鍵的力量。它是氣體精餾凈化流程中,對抗夾帶、捍衛純度的精煉守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