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資訊
News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,我司董事長安琪跟隨新鄉市青年企業家走進延安學習黨史,這些偉大的革命精神將成為青年奮斗者的精神動力,不忘初心,奮發進取、砥礪前行!讓我們跟隨安琪的研學之旅感受老一代革命家的理想信念。
很慶幸跟隨新鄉市青企協參觀延安學習延安精神,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學習、是一次百年精神傳承的學習,時光飛逝轉眼百年,但“延安精神”永遠激蕩我們這代人勇于擔當、奮發圖強……
革命圣地延安,既是紅軍長征勝利落腳點,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,贏得抗日戰爭勝利,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出發點。從1935年到1948年,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里生活和戰斗了13個春秋,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以及對天下為公的敬仰、敬重、敬畏、敬望、敬佩、敬意充分散發出了毛澤東思想的虎氣(原則性)和猴氣(靈活性),運籌帷幄,決勝千里;
黨的負責干部,住著寒冷窯洞,憑借微弱燈光,長時間工作,那里沒有講究的陳設,很少物質享受,但是有著頭腦敏銳、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領袖。為了節約燈油,每考慮問題時,就把燈頭擰小,揮筆寫作時,再擰大一點 。就是在這小油燈下,自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同志讀書達9萬7千余冊,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耗時17年才整理完畢,即便是在1976年9月8日彌留的最后七個小時依然有兩個小時在聽書,堅持學習精神指引著中國革命的航程。這種精神,美國記者斯諾說它是“人類歷史本身豐富而燦爛的精華”。
依稀回眸棗園的燈光、南泥灣的利菲爾特產,曾激蕩過無數的知識分子、有識青年的心。他們奔赴延安,向著心中的圣地,他們捧起延安的泥土、延河的水,心中一片深情、一片圣潔。“祖國啊!就剩下這一片干凈土地了。”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?一個革命理想高揚、革命激情燃燒的年代。
我們在延安參觀老一輩革命家們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——中國共產黨中央七大會堂(舊址)、楊家嶺、延安革命博物館,寶塔山、棗園等。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居住和工作過地方,一孔孔簡陋的窯洞,一件件樸素的陳設,一幅幅珍貴的圖片,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不屈不撓、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。
延安精神-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: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,并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時期。我們黨歷來把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,在延安時期就響亮地提出了“為人民服務”的口號,并在全黨認真實踐。那時的陜甘寧邊區政府,被譽為“民主的政府,廉潔的政府”。當年駐延安美軍觀察組成員說:“這里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,沒有乞丐,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,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樸,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坦誠、直率和友好的。這里也沒有貼身保鏢、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的嘩眾取寵的夸夸其談。”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,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。